关于“大兴”这个词的由来,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:“大兴”一词早在青帮的“切口”中就有了。 民国年间出版的《青帮纪要》中,有“江湖切口”一节,收录了当时许多帮会和江湖“切口”,其中就有“大兴”一词。通常是形容一个人没有根据地胡说八道。随着青帮在上海的发展,帮内“切口”外溢,成了部分人使用的俗语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“大兴”实际上是洋泾浜英语,即是英语词“Dashy”的音译。Dashy,是外表漂亮、浮华的意思,在上海的洋泾浜英语中,就引申为“假的、不牢靠的、劣质的、冒牌的”等等意思。 据说,上海滩的“大兴货”,最初仅用于黄金首饰等制品。黄金制品除讲究做工外,还特别强调成色,其正宗品有“九九金”、“足赤金”之称。除此之外,还有大量的非纯金、镀金、仿金饰件。 当时政府对金制品生产和销售的控制极为严格,生产和销售黄金制品的银楼,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,纯金制品工厂和仿金制品工厂是要分开的。旧上海不少银楼的仿金制品工厂,就设在“大兴街”的,所以,非纯金的饰品,被叫做“大兴货”,以后,模仿和假冒的伪劣商品,也被叫做“大兴货”了。 但是,大兴街最早的名字,并不是这样写的。今天位于陆家浜路和大林路之间的大兴街,筑于二十世纪初,原名“大新街”——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路名。为什么这么说?当年上海城市发展,新筑的马路和旧城道路相比较,大且新,所以“新街”、“大新街”,就成了常用的路名。 南市“大新街”定名后,人们发现不对了,公共租界也有一条新马路(今天的湖北路),也叫“大新路”,为了避免重复,南市的“大新街”就取谐音,改名为“大兴街”。 大兴街当年是小西门的重要商业街区。1909年后新建的沪杭铁路的车站,就在沪南(即南火车站),为了沟通南火车站与县城之间的交通,又筑了一条南车站路——通过大兴街和南车站路,县城与火车站之间的交通便捷起来。 但是,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。车站码头向来是假冒、滑头生意最猖獗的地方,大兴街就在南火车站与县城相通的必经之路上,城里去赶火车往往慌不择货,车站下客的客人又人生地不熟,最容易上当受骗。于是,大兴街就成了滑头商贩们弄虚做假、坑蒙拐骗的集中场所——大兴街因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出了名,大兴街上的商品“大兴货”,也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。 关于这个“大兴街”,老上海们还有一种说法:大兴街一带过去是华界,居民多为底层劳动人民,二、三十年代,上海开始繁荣。 这里的人出去找工作,一般商行对服饰都有要求,穷人肯定买不起好衣服,但又必须置一套行头,于是大兴街便出现了卖廉价西服的商铺,随着需求越来越大,卖服装的商铺也越来越多,大兴街成了远近闻名的服装街。 老城区的人穿西服也不自在,见了熟人便自嘲是“大兴货”。“大兴货”的本义是便宜低挡。以后“大兴”一词流传开了,又引申出“不牢靠”等意思,如上海人说“这个人有点大兴”、“这件事有点大兴”,其中调侃的含义大于贬损,如果当面对一个人说“你有点大兴”,“你做的事太大兴了”等等,被说的人至多有些尴尬,而不会很愤怒。 以上几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?上海话中“大兴”一词的词源,究竟与“大兴街”是否有直接的联系?这些问题,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。 不管大兴街是因为仿金饰品,还是便宜西服,或者是那些滑头商贩们,而不幸与“大兴货”扯上了关系,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,大兴街早在上世纪20年代,就开始了繁荣。 |
评论